第1431章 又出主意-《谍海孤雁》
第(2/3)页
除去这些,林默在航空相关业务上,从技术、运营再到人事等,也提了不少细节上的建议,没办法,基础太差,不给些有用建议、方向等去努力,血本无归的概率可不低。
余下七七八八的项目,林默依旧耐心看完,有什么建议跟想法的,也没过多隐瞒,若自己这边有何需求,不涉密,也直接向他们开口。
汇报结束,众人也开开心心玩了起来,因为暖流确实北移了,众人干脆在外海,痛痛快快钓了个通宵,这才折返。
回去后,林默好好休息一日,又随他的两位舅哥,以及杨海城及他的舅哥一同出了海,没办法,大舅哥钓瘾上来了,淡水鱼没钓过瘾。
当然,也不单是为钓鱼,林默不是二舅哥跟林家出过不少主意嘛!他也想让林默,给刘家出出主意,尤其最近,林家还提醒他们,要将产业这些往后方迁移。
生意上,林默给的建议,是投资女性经期用品,也就是卫生巾这些,刘家的主产,产业是从棉花到成品布料的全产业链加工,稍微升级转产部分产能,便能自家凑齐大部分原料,很适合入局。
“…这生意,谈起来可能有些难以启齿,但从前景看,它在未来很可能成为一种日用品,日用品的规模体量,不用我多解释吧?”
因为深入骨髓的儒家思想,让一个大男人去经营女性用品生意,还是更难启齿的经期用品,大舅哥初听脸色确实不太好。
但林默日用品三字一出口,大舅哥立马正经起来,他也不傻,自然清楚这三个字的含金量,布匹不也是一种日用品吗?想想那体量。
刘家做纺织生意,对此是再清楚不过,虽然经期用品稍小众,但对于刘家而言,也只以吃个满嘴流油。
大舅哥也不再避讳,详细向林默请教了一些细节问题,林默肯定能讲都讲,不过他知道的也不多,只是多多提醒注意安全、卫生相关问题,多上些心,不要害了人。
除去生意,便是刘家迁移后,生意原料,也就是棉花来源问题,四川在民国,已成为重要棉花产业,是有原料可供应进行纺织的。
但问题是,当地也有相关产业,刘家体量不算小,又是外来者,跑当地跟人抢生意,肯定要出问题,尤其川地还遍地军阀,出问题可是真会出大问题的。
林默也认同此担忧,建议其落子西北,包括林家也会跟进,没办法,棉花是重要工业原料,方方面面加起来,林家可能比刘家需求量还大。
也可以想办法让四川棉花增产,但这边更适合产粮,哪怕不考虑战争爆发后的粮食供应问题,单林家投的食品产业,也不适合让太多土地用于种棉。
而西北,耕种期光照长,昼夜温差大,非常适合棉花生产,产量高、质量好,而且人口少,地价便宜,便于他们投资并经营。
也就是自己种,规模种植,缺水这些,也可通过开渠引水之类解决,上了规模,成本便可分摊出去,化肥及薄膜这些也可投入,哪怕成本高,他们也可从其他地方找补回。
但这又衍生出另一问题,便是交通不便,产业迁移,地方是定在川渝的,在西北,最多进行一些简单粗加工,哪怕将生产业迁往西北,同样需要外运,运输依旧是问题。
而运输问题又有两方面,一个是运输工具,一个是道路问题,不解决是很难满足需求的。
运输工具还好说,林家到时应该具备造车能力,可提供部分运力,西北的马匹这些存栏不少,且种植上也可用。
完全可养上一批骡马,耕收时在地劳作,耕作可能会有机械,但畜力绝对是主力,而农闲便可投入运输,另外,它们也会是肥料提供者。
至于道路,靠自己很难解决,只能看看政府有无相关项目,有则掺合一手,无则也可偷推动促成,金桥银路嘛,有钱可捞,推动不算难事。
至于掺合,肯定不是为谋利,至少不是在建设中谋利,林默的建议,是承接桥梁、山路等难度较高部分,投入全部经费,甚至自己掏一点,以较高标准建设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