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1858年,十月初三。 延平府,南平城。 何名标站在城头之上,看着这座依山傍水而建的大城,心有感慨。 如果现下是和平时期,那么他必然能看到城墙外的河道上满是求学的学子、假道于延前往福州的商贾所乘的舟楫,以及满载着茶叶、瓷器或手工纸的货船。 舳舻相接,自建溪顺流而下,来到延平。 最先经过东门延禧门,然后是小东门延恩门。 城墙上这座特别雄伟的建筑,一定会吸引船中人的目光,或许也同时有人正登楼远眺着江景和船中的人儿。 那座楼名叫百角楼,又名凌虚阁,也就是他现在所在的位置。 这里地理位置绝佳,是登高望远、吟诗作对的好地方,墙壁上也刻画着不少名人雅士的诗作。 然而,何名标心中感慨的并非这风雅景致,而是赖裕新攻城拔寨的速度与手段。 这位“铁公鸡”竟能联合当地的红巾军、哥老会等反清势力,里应外合,几乎兵不血刃就拿下了这座闽中重镇! 更让何名标有些“郁闷”的是,赖裕新见他率主力抵达,毫不恋战,立刻征用当地船只,载着本部精锐,顺着闽江浩荡而下,直扑福州去了。 “这泼天的功劳,倒让那姓赖的抢了先机……” 何名标心中暗自嘀咕,但统帅府的命令很清楚。 拿下延平,即刻兵围福州。 赖裕新可以轻装疾进,他却不行。 身为第三军军长,攻克府城只是第一步,接下来的安抚地方、清点府库、维持秩序、招降属县,千头万绪,都需他这主将来坐镇决断。 转过身,何名标的目光落在被反绑双手、押解上来的原延平知府金万清身上。 此人四十多岁年纪,面容清癯,虽为俘虏,神色却还算镇定。 “金知府。”何名标开口,声音洪亮:“我老何听说,两百年前,清妖打到这里时,南明那帮官儿大多跟着隆武帝跑汀州去了,就留下一个叫王士和的在这儿守城,本想拼命,结果兵都跑光了,城没守住,王士和自杀殉国了。” “今天,我光复军没费一兵一卒,就进了你这南平城。你怎么没学着那王士和,也来个以身殉职?” 金万清闻言,轻轻叹了口气,整理了一下有些凌乱的官袍,坦然道:“将军,下官……唉,卑职已是死过一次的人了,实在不愿再轻言生死。” “况且,卑职也曾仔细拜读过贵军统帅石达开先生在《光复新报》上的雄文,心中亦有触动。” “若能以这无用之躯,为这危难之华夏略尽绵力,或许比一死了之,更有价值。” 何名标挑了挑浓眉,略显意外:“哦?你这清廷的官,倒有这般觉悟?看来我们统帅的文章,没白写。” 他挥了挥手,示意士兵给金万清松绑,然后道:“延平府下辖七县,如今我已得其三(南平、将乐、顺昌)。剩下的尤溪、沙县、永安、大田四县,就劳烦金知府以你旧日身份,起草文书,劝其归顺。” “若能兵不血刃,使延平全境光复,少动刀兵,保全百姓,我何名标在此承诺,不仅保你性命,将来或还可在我光复军中,予你一席之位。” 金万清活动了一下被捆得发麻的手腕,苦笑道:“将军磊落。原本以为光复军中皆是……皆是豪勇之士,未料将军竟有如此胸襟与见识,实令金某汗颜。” “哈哈!”何名标摸着络腮胡子大笑一声,“这可不是我老何天生就会的!” “这是咱光复军的规矩,每攻下一城,安民、清点、招抚,那都是头等大事,比打仗还紧要!” “对了,还有一件事,你也要帮我办好。” “南平城内的官仓、银库、各大官营铺面,需要立刻全部查封!” “没有我的亲手令牌,天王老子来了也不准动一粒米、一枚铜钱!” “你转告城内的乡绅商户,谁敢抬高米价,囤积居奇,军法从事!” 他留下一个精锐步兵团,负责看守府库、维持秩序,并“协助”金万清进行劝降工作。 自己则不再耽搁,立刻率领第三军主力以及早已集结待命的水师,登船启程。 四大野战军中,唯有他何名标的第三军着力打造了水师。 所以,不光是傅忠信猜到攻打福州府的重任要交到他身上。 第(1/3)页